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
84岁的李金有和朋友们在新落成的养老中心歌厅里练歌,他们的“音乐据点”从柳林路桥下搬进了空调间,歌声里洋溢着晚年的幸福。
十堰郧阳区茶店镇养老服务综合体的院子里,龚传海老人和邻居们围坐闲聊。这里配备着10余名医护人员,提供24小时生活照料、老年康复等服务。“住进来后,吃饭有人做,还有定期体检、免费理发”,龚传海感慨道,“有人说话了,日子舒坦多了。”
在十堰,像这样的民生变化随处可见。今年初,这座城市锚定36项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加速推进,从养老托育到住房就业,从医疗教育到便民服务,一桩桩、一件件,正悄然转化为百姓触手可及的幸福。
十堰的民生工程不仅体现在数字上,更蕴含着一套系统化的治理逻辑。
创新模式破解资金难题。在养老领域,十堰采用“政府补贴+个人自付”模式,实现医养结合,让老人就近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智慧赋能提升服务效能。柳林新村社区打造的智慧养老综合体,将传统服务与现代技术融合;阳光社区的“健康管家”系统,让医疗服务走进居民日常生活。这些创新实践,使城市服务更加精准高效。
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在便民生活圈建设中,十堰没有简单“复制粘贴”,而是根据各社区特点差异化推进。这种尊重实际、精准施策的工作方法,确保民生工程真正符合群众需求。
督导机制保障项目落地。市政府督查室实施台账式、清单化管理,对民生实事项目开展跟踪问效。今年上半年,36项民生实事项目,77.8%进度远超50%,整体快于时序。
十堰构建了一套有特色、可复制的便民生活圈模式,创新性地将便民生活圈深度融入老旧小区改造和智慧城市建设,这种系统思维,让民生工程形成良性循环。
阳光社区405个便民网点如毛细血管般渗透在1.8万居民的生活圈;柳林新村的老人们从桥下歌者变为室内合唱团成员;郧阳区乡村新装的太阳能路灯不仅照亮夜路,也点亮了乡村文旅的发展新希望。
这些变化背后,是十堰将 “民生温度”融入城市治理基因的自觉。当36项民生实事从纸面落到地面,当“政府补贴+个人自付”的养老模式让农村老人安享晚年,当“健康管家”系统将医疗服务装进居民口袋,这座城市已悄然完成从管理到服务的蜕变。
新闻链接:
编辑:万林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