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丨长江带给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

时间:2025-09-12 20:50 来源:湖北日报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2025年9月12日,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将在湖北武汉隆重启幕。本届艺术季以“勇担支点建设使命,打造长江文化高地”为主题,通过美术、音乐、文学、影视、文物等12项主体活动,系统梳理、深入阐释并生动展示长江文化的历史纵深与时代内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本届艺术季正是这种自信的生动体现,它借助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将沉睡的文物、浩瀚的典籍、壮美的山河,转化为可感、可知、可亲的审美体验。公众在美的熏陶中,得以切身感悟长江文化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从而深切认同并自觉传承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d3b5193d42fe0055fdf85db78965efbd

一、长江文化的美学基因

在壮阔的中华文明谱系中,黄河与长江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以各自独特的气质禀赋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中华文明的壮丽图景。黄河以其雄浑厚重的“史诗气魄”,奠定了华夏大地的制度根基与伦理底色;长江则以其灵秀深远的“诗性精神”,滋养了中华民族的美学情感与想象世界。正是这两种气质的互补与融合,使中华文明既有《史记》般的宏大叙事,也不乏《离骚》般的瑰丽想象;既见证长城的巍峨、礼乐的庄严,也蕴藏《富春山居图》中的水墨意境与生命幽情。黄河与长江双水并流、各展其长,共同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谱系与文化认同,编织出中华文明多元统一、绵延包容的宏大图景。

长江不仅是一条浩荡的水系,更是一部流动的文明史诗。它自西向东,贯通多元地域文化,为我们的民族性格注入了独特而深刻的美学基因。这些精神特质历经千年沉淀,已逐渐内化为一种集体性的审美偏好与情感表达方式,并通过多种艺术形态得以传承与发展,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审美心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溯江而上,从文明发生的源头开始探寻,便能清晰地感知这些美学基因如何在流域大地上渐次生成与绽放。

行至上游,巴蜀之地山险水急、云雾缭绕,古蜀文明在此孕育出一种“奇崛之美”,以其神秘诡谲的独特气质,构建出一个极具叙事爆发力的想象空间。三星堆遗址所出土的青铜神树、纵目面具与黄金权杖,造型迥异于寻常礼器,充满超现实的视觉张力与浓厚的原始巫术色彩。它们不仅指向一段未被文字完全记录的远古神话,更映射出人神交通的奇幻意识与早期文明之间的交互影响。这种美学风格源于对未知世界的强烈叩问与视觉表现的热烈追求,深刻影响了后世中国艺术中的超现实表达传统。

中游的荆楚大地,滋长出磅礴恣肆的“浪漫之美”。以屈原《楚辞》为代表的楚文化,将瑰丽的想象与悲怆的激情融为一体,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其精神内核体现为对理想人格的执着追寻、对家国命运的深沉叩问,以及与天地万物共感的想象。楚文化的浪漫并非轻逸避世,而是一种植根苦难却向上飞翔的精神姿态,以其“流观”宇宙的视野和强烈的情感张力,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抒情性与动态美感,成为跨越时空、直抵人心的审美力量。

顺流东至长江下游的吴越水乡,文化气质凝练为一种“精雅之美”。这里物阜民丰、文化昌明,不仅孕育出文人画、昆曲、园林及精工艺术,更积淀了深厚的诗书传统与文人精神。其美学追求技艺与意境的双重极致,推崇在平凡中提炼雅致,于细微处寄托深远。无论是内敛的情感表达、讲究的生活意趣,还是历史语境中的世情描摹,皆体现出将日常生活高度艺术化的东方智慧,彰显出中华文化特有的诗性精神与雅致境界。

420cae549e76694a8fe1da5d76bd1c36

二、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

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的语境中正奔涌不息,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磅礴的生命能量,持续为当代文艺创作注入灵魂,为国家文化叙事构筑根基。它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更已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强大文化引擎,彰显出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与文化力量。

近年来,一批以长江为叙事背景或文化母题的现象级文艺作品屡屡绽放异彩,生动印证了长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以唐诗为韵,其精神脉络中始终流淌着长江的诗意——李白轻舟穿越峡江的飘逸,与至交江畔挥别的深挚,皆将长江化作承载文人理想与生命哲思的永恒意象,令古典美学与现代视听语言于此浑然交融。电视剧《梦华录》则以工笔般的细腻,重现宋代江南市井的烟火人间,从茶艺、饮食到舟船往来、游轮喧嚷,引领观众沉浸式走入长江下游那一方“精雅之美”流淌的生活图景。舞剧《唯我青白》从江西的景德镇瓷艺中采撷灵感,以舞者身体拟写瓷坯在窑火中的升华,其凝练顿挫的肢体语汇,深刻隐喻了工匠精神的坚韧与纯粹。这些作品的成功,皆源于对长江文化元素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它们共同昭示,长江文化,正是孕育国民级艺术精品、凝聚文化认同、唤起情感共鸣的深厚沃土。而这份源自长江的文化创造力,其能量不仅限于国内,更致力于参与全球文明的对话。

在美美与共、文明互鉴的时代语境下,承载长江气派的优秀艺术作品与重要文化项目,正日益成为中国对外交流、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使者。它们以多种形态向世界生动阐释:中华文明是一片充满多样性、内在张力与创新活力的深厚土壤。例如,湖北的“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系统展出了长江中游地区以曾国、楚国为代表的青铜文明瑰宝。该展览通过一系列青铜器物的造型与纹饰,揭示了先秦时期长江流域独特的技术成就与审美体系,为国际观众理解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格局提供了重要视角,成功搭建起一场跨越时空与地域的文明对话。这种基于文化工程、艺术表达与学术探索的多元交流,柔和而深远,能够跨越语言与观念的隔阂,消弭偏见、促进共情,让世界真切感知到一个既底蕴深厚、又朝气蓬勃的中国形象。长江文化,由此成为连贯中西、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互鉴共融的宏伟桥梁。

4ca96b790fcaebdc9c6e3dcd5c9e45db

三、长江文化的创新实践

文化发展的根本宗旨在于服务人民。“长江文化艺术季”及其相关文艺创作的深层时代价值,正体现在打破艺术与公众之间的藩篱,将高品质文化内容转化为全民可感、可及、可共享的“精神共餐”,切实履行新时代国民美育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湖北地区的影剧院、博物馆、美术馆和音乐厅等传统文化空间持续发挥影响力,而方寸屏幕、短视频与社交平台等新媒介渠道,更以广泛、精准和沉浸式的传播力,极大拓展了文化服务的覆盖维度。一部长江主题的影像、一场融入地域元素的实景演出、一则介绍楚地人文的微视频,皆可迅速触达千万受众,推动文化传播迈向高效与普惠。公众在审美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增进了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与辉煌成就的认知,强化了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与自豪。这一过程,正是“以文化人、以艺养心”的生动实践,它不仅提升了全民的审美与人文素养,更为社会全面发展注入了深沉而持久的文化力量。

长江文化既是辉煌的遗产,更是面向未来的叙事。作为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不仅需要回望与致敬,更应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创新意识,对这一文明谱系进行深度挖掘与当代转化,让文物苏醒,让诗性回响,让长江千年文脉在当代创作中焕发新生,润泽时代,照亮人心。我们要以敬畏之心潜心打磨,持续推动长江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文艺精品;用长江之水,浇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参天大树;让这条母亲河,不仅奔流于历史,更奔涌于我们的创造、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血脉之中。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以艺通心”,向世界展现一个既底蕴深厚又朝气蓬勃、鲜活可感、立体真实的中国形象,为人类文明百花园注入独具魅力的长江智慧与中国气象。

如今,在2025长江文化艺术季的广阔舞台上,我们欣喜地看到,那些根植于文化血脉中的美学基因,正被当代艺术家以创新的媒介与语言重新唤醒。传统不再静默于历史,而是奔涌为充满活力的当下叙事;长江文明所积淀的精神高度,宛如一脉汩汩不息的活水,持续涵养着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心灵。它既润泽创作,更滋养着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与磅礴灵感——美,由此成为可延续的文明力量;创造,也由此成为可共享的精神。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编辑:陆兴敏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