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襄阳,你会想到什么?是三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还是汉江穿城而过的温婉灵动?如今,这座有着2800多年建城史的古城,正以另一种姿态惊艳全国——作为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襄阳的车轮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驱动着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未来。
今年1—7月,襄阳新能源整车产量4.63万辆,同比增长31.72%。这座曾以东风书写工业传奇的城市,正以创新引擎驱动新能源赛道,向全球展示“襄阳智造”的硬核实力。
从“一业独大”到“多点开花”
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襄阳工业抓住三线建设和国家重点项目布局调整机遇,地方工业体系基本形成;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汽车产业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开始起飞。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沉淀,汽车产业作为襄阳的龙头产业,依托东风公司发展壮大,已形成以轻型商用车、中高端乘用车整车和发动机动力总成为核心,配套检验检测,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拥有4000余种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是“武襄十随”国家级汽车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柱。
现在走进襄阳,你会看到这样的场景:东风纳米的新能源车型在总装线上缓缓移动,工人师傅们精准地完成每一个装配动作;襄阳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工厂里,全自动生产线正将一块块高性能动力电池打包出厂;不远处的达安,无人驾驶汽车在模拟城市路况中平稳穿梭……从燃油车到新能源车,从传统制造到智能网联,襄阳汽车产业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
不止于“制”,更在于“智”
作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国家新型工业化(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城市、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的底气不止于“制造”,更在于“智造”。
作为襄阳首个A0级新能源乘用车整车项目,东风纳米01自去年初上市以来,便展现出勃勃生机,通过不断推出新车身颜色、海外版等多样化车型,不仅牢牢抓住国内新机遇、勇攀新目标,更将视野投向全球,持续开拓海外市场。每一次突破,都彰显着“襄阳智造”在世界舞台日益提升的竞争实力与影响力。
襄阳达安汽车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则拥有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阳)、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湖北)等资质,为车企提供了“终极考验”,日前还与北京理工大学联合牵头的《飞行汽车标准体系架构指南》成功纳入 CSAE 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成为目前CSAE 标准体系中飞行汽车领域首项标准。
总投资约1.5亿元的东普雷(襄阳)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乘用车高强钢稳控热成型智能化升级生产线项目,新建热冲压厂房和物流车间,新增1条热冲压生产线和4条激光切割生产线及其他辅助设施,主要生产汽车车身热冲压零部件,预计年生产能力为100万台套。该项目主要工艺技术方案为落料→加热→冲压→切割→焊接,全部采用了国际上自动化程度高,质量可靠的先进生产设备,可确保产品质量与产量,能够实现节能降耗,提升工作效率。热冲压项目的生产工艺和生产的产品均能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满足我国汽车车身轻量化的需求。
而8月的热浪让汽车产业更加滚烫。襄阳造--天籁PLUS 工信部公告正式首发“灯”场;湖北隆中实验室发布3项成果,围绕新型陶瓷与智能复合材料、新能源汽车用新材料等开展研发创新,突破一批先进车用材料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难题;湖北三环锻造有限公司参与完成的专利成果“与转向臂一体化成形的汽车转向节及其加工工艺”,推动了传统商用车零部件向新能源乘用车高端制造方向转型,构建起涵盖材料、结构、工艺、集成等四大板块的轻量化技术体系,取得显著成效。
目前,襄阳集聚了15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涵盖动力系统、车桥总成、转向系统、座椅系统等各类总成,还拥有汽车电子电器、车身及内外饰、通用标准件等4000余种关键零部件生产能力,形成了完整的零部件体系。
从掌握发动机核心技术到攻克新能源难题,从参与制定智能网联行业标准到推动车路协同技术落地,襄阳正从“汽车大市”向“汽车强市”稳步迈进。
汽车与襄阳的“双向奔赴”
对于襄阳人来说,汽车早已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融入生活的伙伴。清晨,上班族开着东风纳米穿梭在汉江大桥上;傍晚,9路公交示范线的车尾屏实时显示前方红绿灯信息,给后方车辆指引;晚上,人工智能红绿灯,则像一个个“机器人交警”,守护市民平安回家路。
汽车产业不仅带动了襄阳人的就业,更塑造了襄阳的城市气质——既有老工业基地的踏实肯干,又有新兴产业的敢闯敢试。正如一位出租车司机所说:“我们襄阳人,就像咱造的车。底盘稳、动力足,往前冲的劲儿从来没输过!”
从三国时期的“兵家必争之地”到“中西部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定位,襄阳的故事始终与“前进”有关。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汽车为笔,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写下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我们一同期待襄阳汽车产业带来的更多惊喜!
编辑:陆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