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广电网评论员 陈新
灾害可以预防,生命不可逆转。
7月9日,郧西县上津镇、香口乡、槐树林特场等地突遭强降雨袭击,引发多起地质灾害。因提前预警、排查及转移措施落实得当,成功规避潜在风险,确保了群众生命安全,实现“零伤亡”。截至7月14日,十堰市成功避险10起地质灾害,避免了33户75人伤亡的风险,连续八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
地质灾害防治是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民生工程。十堰市地处秦岭和大巴山交汇处,地质结构复杂,岩层破碎度高,是湖北省地质灾害高发区之一。然而,自2017年以来,该市连续八年实现地质灾害“零伤亡”,仅2025年7月就成功避险10起地质灾害,避免了75人伤亡。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十堰市在灾害防治体系上的系统性创新与实践。
一、网格化管理:责任压实到“最后一米”。 十堰市将全市488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划分为133个单元、1709个网格,配备3578名网格员,形成“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这种“责任到人、响应到户”的网格化模式,确保了预警信息快速传达、避险措施精准落实。
二、科技赋能: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十堰市依托“地质灾害精细化风险预警平台”,整合2726处专业监测点、1512台(套)专业设备,并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实现“隐患点+风险区”双控预警。2025年7月,郧西县通过“天气盒”监测系统提前研判雨情,累计转移954人,成功避险7起地质灾害。
三、预防为先:常态化演练与风险排查 。始终坚持“防范胜于救灾”,每年组织数百场应急演练。2025年6月,上津镇模拟强降雨引发崩塌的演练,帮助群众熟悉撤离路线。同时,开展“地毯式摸排”,2025年入汛前累计出动5.1万人次巡查隐患点2.5万处次,排查出610处“后山”风险点并纳入管控。这种“早发现、早处置”的策略,有效降低了灾害突发风险。
四、制度保障:极值思维与“叫醒叫应”机制 。十堰市提出的“宁愿吵醒你,也不让你在睡梦中受伤害”理念,成为防灾工作的核心准则。该市建立“叫醒叫应”机制,确保预警信息直达基层,2025年累计叫应3000余人次,严格落实“应转尽转、应转早转”。
八年“零伤亡”并非偶然,是“人防+技防+制度防”的深度融合,是以科学体系、科技手段和坚守精神织就的安全网。这一成就彰显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治理理念,也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十堰样本”。
相关报道:
编辑:姜鹏
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