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防融合话健康 | 护好“小心肝” 莫要“肝”着急

时间:2025-07-24 18:09 来源:十堰广电
  • 微信
  • QQ空间
  • 微博
  • QQ好友

十堰广电讯(全媒体记者 朱君龙)肝脏是人体内最 “沉默”的器官,因为没有痛觉神经,早期病变时往往不会发出明显信号,但其危害性不容小觑。今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宣传主题是“社会共治  消除肝炎”。今天推出《医防融合话健康》第15期:护好“小心肝”,莫要“肝”着急,由十堰市西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袁恺讲解病毒性肝炎的特性、传播途径和防治要点。

C4D1C5D255625708315B3B88A5E99D9D

  病毒性肝炎:沉默的健康威胁

病毒性肝炎是指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的传染性疾病,根据病毒类型不同,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肝、乙肝、丙肝、丁肝、戊肝,都具有传染性,属于乙类传染病。

袁恺介绍,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储存、免疫等多种核心功能,对维持生命活动至关重要。通过分解毒素、合成必需物质、调节能量平衡等机制,以保障身体正常运转。

“当出现全身乏力、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加深等症状,可能是肝脏发出的求救信号。”袁恺说,检查时可发现肝脾肿大、肝区疼痛等。慢性肝炎还可能出现腹水、肝掌、蜘蛛痣等。部分慢性乙肝或丙肝没有症状或症状较轻,不易察觉,但危害性大,不及时发现和规范抗病毒治疗,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带来极大危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从肝炎到肝癌:危险的“三部曲”

袁恺表示,从肝炎到肝癌的演变过程通常分三步,即肝炎—肝硬化—肝癌。

感染了乙肝病毒之后,病毒在体内增殖会激活机体免疫,在清除病毒的过程中,会造成免疫损伤,导致肝细胞破坏,进而形成肝脏炎症。

乙肝病毒增殖会刺激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病毒,两者间不断斗争,会导致肝损伤、肝脏炎症的持续存在。肝脏受损后只能做到瘢痕修复,表现为肝纤维化,纤维化缓慢进展,渐渐使肝脏失去弹性,慢慢变硬,就成了肝硬化。

肝硬化是肝癌的高危因素,肝硬化之后,若合并糖尿病、肥胖、酒精滥用等,人体的内环境和免疫系统的功能异常,导致免疫系统监督肿瘤发生的功能下降,不能清除变异的肝细胞,会进一步增加癌变风险。

  阻断传播:预防是关键

“甲肝病毒和戊肝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经粪—口途径传播。”袁恺说,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也可经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比如食用了被污染的海鲜、瓜果,或者饮用了未经消毒的生水等,都有可能感染甲肝或戊肝病毒。

乙肝病毒和丙肝病毒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丁肝病毒是一种缺陷病毒,只有感染乙肝病毒的患者才可能合并感染丁肝。

“病毒性肝炎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了解它的传播途径,做好预防措施,就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袁恺表示,甲肝、乙肝的预防,接种疫苗都有很好的免疫预防效果,能有效降低感染的风险。丙肝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性疫苗,预防主要依靠切断传播途径,如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注射、不共用针具、做好个人防护等。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强,一旦流行开来,会对社会公共卫生造成严重威胁。

  看懂“两对半”:了解乙肝感染状态

袁恺介绍,“两对半”(乙肝五项)是判断乙肝病毒感染状态的重要指标,包括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和核心抗体五项,其组合模式能反映不同感染状态。其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如乙肝病毒DNA、肝功能、肝脏影像等)才能综合判断是否需要治疗。

最常见的是“大三阳”和“小三阳”。大三阳(HBsAg+、HBeAg+、HBcAb+),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提示可能处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免疫耐受期”或“免疫清除期”。但大三阳≠病情严重,需结合肝功能等判断是否有肝损伤。小三阳(HBsAg+、HBeAb+、HBcAb+),病毒复制通常较大三阳弱,也可能是大三阳转归后的状态,或病毒变异导致,虽然传染性较低,但仍需监测HBV  DNA和肝功能,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隐匿性肝损伤。

其他常见模式,HBsAb阳性和其他阴性,表示无乙肝病毒感染,体内存在乙肝病毒抗体,多见于接种疫苗成功或既往感染后康复,有保护力,无需担心。HBcAb  阳性和其他阴性,表示既往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清除(无传染性),但无保护性抗体,可考虑接种疫苗。HBsAg  阳性和其他阴性,表示体内存在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但未检测到其他相关抗体或抗原,可能处于乙肝病毒感染早期或慢性携带状态,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病毒性肝炎的防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更需要每个人主动了解知识、做好自我防护。定期体检、及时接种疫苗、切断传播途径,就能有效远离肝炎威胁,让“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逐步实现。

编辑:林静娴

标题:
网址:
错误内容:
姓名:
电话:
 
新闻热线:
投稿邮箱:
网络新闻部: